名家散文閱讀 眼種四則 張曉風(fēng)(3)

時間:2012-08-03   投稿:maxiaoling   在線投稿:投稿

 、场『诎l(fā)的巨索

  看完大殿,我們繞到后廊上去。

  在京都奈良一帶,看古寺幾乎可以變成一種全力以赴的職業(yè),早上看,中午看,黃昏看,晚上則翻查資料并乖乖睡覺,以便足精神第二天再看……我有點怕自己被古典的美寵壞了,我怕自己因為看慣了沉黯的大柱,莊嚴(yán)的飛檐而終于渾然無動了。

  那一天,我們?nèi)サ牡胤浇袞|本愿寺。

  大殿里有人在膜拜,有人在宣講。院子里鴿子緩步而行,且不時到仰蓮般的貯池里喝一口水。梁問燕子飛,風(fēng)過處檐角鈴聲錚然,我想起盛唐……

  也許是建筑本身的設(shè)計如此,我不知自己為什么給引到這后廊上來,這里幾乎一無景觀,我停在一只大柜子的前面,無趣的老式大柜子,除了腳架大約有一人高,四四方方,十分結(jié)實笨重,柜子里放著一團(tuán)臟臟舊舊的物事。我仔細(xì)一看,原來是一捆粗繩,跟臂膀一般粗,纏成一圈復(fù)一圈的圖形,直徑約一公尺,這種景象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遠(yuǎn)洋船只進(jìn)出的碼頭上,怎么會跑到寺廟里來呢?

  等看了說明卡片,才知道這種繩子叫“毛綱”、“毛綱”又是什么?我努力去看說明,原來這繩子極有來歷:那千絲萬縷竟全是明治年間女子的頭發(fā)。當(dāng)時建寺需要木材,而木材必須巨索來拉,而巨索并不見得堅韌,村里的女人于是便把頭發(fā)剪了,搓成百尺大繩,利用一張大撬,把極重的木材一一拖到工地。

  美麗是什么?是古往今來一切堅持的悲愿吧?是一女子在落發(fā)之際的凜然一笑吧?是將黑絲般的青發(fā)委棄塵泥的甘心捐舍吧?是一世一世的后人站在柜前的心驚神馳吧?

  所有明治年間的美麗青絲豈不早成為飄飛的暮雪,所有的暮雪豈不都早已隨著蒼茫的枯骨化為滓泥?獨有這利剪切截的愿心仍然千回百繞,盤桓如曲折的心事。信仰是什么?那古雅木造結(jié)構(gòu)說不完的,讓沉沉的黑瓦去說,黑瓦說不盡的,讓飛檐去說,飛檐說不清的讓梁燕去說,至于梁燕訴不盡的、廓然的石板前庭形容不來的、貯水池里的一方暮云描摹不出的、以及黃昏梵唱所勾勒不成的、卻讓萬千女子青絲編成的巨索一語道破。

  想起京都,我總是想起那綿長恒存如一部歷史的結(jié)實的發(fā)索。

 、础〔槐卮蜷_的畫幅

  “唉,我來跟你說一個我的老師的故事。”他說。

  他是美術(shù)家,七十歲了,他的老師想必更老吧?“你的老師,”我問,“他還活著嗎?”

  “還活著吧,他的名字是龐熏琹,大概八十多歲了,在北京。”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