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老娘

——祝福天下母親
一座苔痕斑駁的石砌小院,簡陋的院門外側(cè)有一株老槐,雖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一兩枝探過院墻,但已遮蓋了半個院落。
老槐的枝椏間新巢舊窠更替,樹下則似乎總有一個用之不竭的柴草垛。
這并不是某某畫家筆下的一幅充滿著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的質(zhì)樸畫面,而是我每天都魂牽夢繞的老家,這也大概是每個客居異鄉(xiāng)或是漂泊在外之人,一個永遠也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一處心中最溫暖的風景。
破舊而又狹窄的小院,并沒有妨礙父母誕生一個又一個愛的結(jié)晶。小院也便漸漸顯得擁擠起來,然我們卻絲毫不覺得,就像樹上巢中待哺的雀鳥,從不嫌棄巢穴的簡陋與擁擠,整天的唧唧喳喳得歡叫,也在不知不覺中羽毛漸豐。
姐弟幾個相繼搬出了小院成家立業(yè),而排行最末的我,更是定居在了異地他鄉(xiāng),這所石砌的小院也就轉(zhuǎn)身成了我們姐弟心中的老家。
去哪兒?
回老家。
回老家,對于遠離父母的我來說,便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次回老家,一定是要通知姐姐哥哥們的,姐弟六人只有我的到來,才會又齊刷刷的聚到母親跟前。雖然小院的確是非常擁擠,但卻擋不住陣陣歡聲笑語,擋不住那股濃濃溫情。
父親過世早,一想到發(fā)如雪的母親,獨自守著小院,獨自穿梭在日升日落,風雨黃昏中,便忍不住心生絲絲凄涼。盡管我們姐弟幾人無數(shù)次的勸她搬出老院,隨便她到其中的任何一家,但我們每次都會被母親的堅持而落敗。母親的理由很簡單,說人上了年紀,不愿動彈,一挪地方覺都睡不踏實,又說她身子骨還好,還能照顧自己,也丟不下這老院子,等爬不動了再說吧。
母親如此執(zhí)著,做兒女的除了理解,也別無他法。母親的確丟不下老院,她更丟不下老院里昔日的許多許多。
也因為此每年回家的次數(shù)便多了些,倘有閑暇就攜妻兒回家與母親團聚。每當推開院門,叫一聲“娘”;每當滿頭銀發(fā)的老娘樂呵呵,顫微微的扶著門框喊道:三兒回來了,便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淚水悄然而至。
老家是一本珍藏在心中的書,永遠也讀不完,看不倦,雖不華麗,但總能被里面的故事和人物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