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是什么意思?龍頭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2020-02-20 17:09:17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三、龍頭節(jié)的起源
據(jù)傳說,“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nóng)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據(jù)考證,“二月二”的習俗始于唐朝。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相傳在宋朝時,二月二被稱為“花朝節(jié)”,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zhí)ь^”了!段鼋蛑尽吩诿枋鲈蠖嫉娘L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zhí)ь^”。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傊家札報w部位命名。
實際上,“二月二龍?zhí)ь^”的形成,除了中國先民對龍的崇拜之外,更多地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相對南方地區(qū)而言,我國北方地區(qū)干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因此,人們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逐漸形成了“二月二,龍?zhí)ь^”的美好愿望,盼望龍王爺能夠賜福人間,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因此,對于“二月二龍?zhí)ь^”,北方地區(qū)甚于南方。
老百姓是多么地盼望著春天的喜雨啊!二月初二到了,天上主管云雨的龍?zhí)ь^了,給老百姓帶來了豐收的希望。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就此開始。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因此,這一天被稱之為“春龍節(jié)”,又叫“春耕節(jié)”。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wyh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nèi)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