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 > 知識大全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 古代航海家的海上生活是怎樣的

2019-07-11 09:03:52來源:四海網綜合人民網

  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2005年4月25日,國務院批準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并將其作為國家重要節(jié)日固定下來。

  有學者研究指出,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航海知識開始了海上航行。古代航海家的海上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有哪些航海“黑科技”?

  古人的航海日常

  出海尤其是遠航,意味著要在船上過“漂流”一樣的生活,吃喝玩樂、疾病死亡,這些都要面對,也都有講究。

1554863491.jpg

  水

  淡水絕對是出海最重要的物資。海水無法直接飲用,為了保障出海日常淡水供應,古人也是用盡了辦法。最簡單易行的,莫過于儲水。

  有直接用木桶裝淡水的。《職方外紀》寫到:“海中最難得水,須裝淡水千余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

  有用水柜的。清道光版《廈門志》記載,“凡舟船將過洋,必設水柜,廣蓄甘泉,以備食飲。”水柜有木制,也有鐵鑄,大多數安裝在船艙的底部。此外,船上的淡水資源通常會實行配給制,水柜鑰匙有專人進行管理。

  還有在船上建設水艙的。比如宋代泉州出土的貨船,第 7 艙叫中垛,就是用來裝水的。

  如果是大規(guī)模的航海,會有專門負責儲運淡水的水船。

  總之,淡水對出海航行而言,絕對是多多益善。然而淡水不能存放太久,這也就意味著儲水不能一勞永逸,那就需要沿途進行補充。如果不幸中途斷水,那就只能期待下雨來補充淡水了。

  如果庫存消耗光了,又無法進行補給——古人還有“海水淡化”的“大招”!

  清代李增階寫的《外海紀要》記載了變海水為淡水的方法:“汲海水置鍋內,上架酒甑,如造酒法,熾火煮之,則水氣升騰,甑內側孔流出,即成淡水,可食矣。”但這樣只是權宜之計,畢竟,船舶攜帶的柴木也是相對有限的。

  食

  相對淡水而言,吃在海上也就沒有那么講究,但凡能吃的,都來者不拒。例如大米、面、家畜、鳥、魚、海龜、蔬菜、水果、酒等,有的是起航時帶上船的,有的是在船上種的、養(yǎng)的,也有在海上現抓的。當然,船隊也會在沿途進行淡水補給的時候補充食物。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wangn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