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觸網年齡已低于3歲 家長別把手機當“電子保姆”
四海網: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中國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多。并且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目前中國低于10歲的網民就已經遠超2000萬。這個數據很可怕了。
第四十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其中學生占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們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甚至低于3歲。
無孔不入的網絡造成了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游戲、行為失范,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和身心健康。日前,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有效維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讓田野不長“雜草”,最好種上“水稻”
網絡為什么“迷人”?因為某種程度上,網絡不僅僅是一條網線、一個WiFi,而是等同于社交、娛樂、休閑、競技、讀書……這個虛擬世界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如何與“迷人”的網絡“爭奪”中小學生,這是一道難題。
“中小學生的內心猶如一片廣闊田野,要讓田野不長‘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種上一片金燦燦的‘水稻’。”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qū)實驗學校校長羅樹庚建議,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使孩子們把更多精力放在有效學習、戶外運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吃飽了“精神大餐”,孩子們自然就能提高對網絡不良內容的免疫力。
“對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學校宜疏不宜堵,與其消極被動地預防不良上網,不如積極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健康上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齊學紅在研究中發(fā)現,目前許多學校出臺了關于學生使用手機的規(guī)定,如“教室里不得使用手機”,但多數局限在是否允許、能否使用層面,在對學生如何使用手機及具體上網行為上則缺乏有效引導。
齊學紅建議,應該正面引導青少年的上網行為,幫助青少年了解網絡是個什么樣的天地、什么是合乎道德的網絡行為。她介紹,一些國家的做法值得借鑒。如在日本,設置了“青少年上網導航員”,對網絡社會現狀和危險性、青少年如何把握網絡使用尺度、如何進行上網自我監(jiān)控和管理等進行“導航”;在韓國,網絡倫理內容納入了小學、初中德育教材,以及高中道德、電腦教材中。
相關推薦
“一部手機走天下”的夢想,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繼電子身份證之后,電子社?ㄒ瞾砹耍
22日,在福州舉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人社部簽發(fā)首張全國統一的電子社保卡,標志著社?ň上線下全面打通,一個社?ǘ嘣⻊丈鷳B(tài)圈正在形成。
社保卡一直是以卡片方式存在的,然而就在近日,人社部簽發(fā)全國首張電子社保卡,這也標志著社?ň上與線下正在形成多元化服務生態(tài)圈,那么你知道電子社?ㄔ趺从脝幔
近日,支付寶電子身份證通過認證,這將預示著很多事情再用隨身攜帶身份證了,只要有支付寶就可以辦成,那么支付寶電子身份證能坐火車嗎?支付寶電子身份證怎么取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