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雨霖鈴》 卿的孤獨有誰能懂?

時間:2012-08-24   投稿:wyf   在線投稿:投稿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灑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

  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正好臺風登陸,吹散滿庭的桂花,大雨隨著凋碎的花瓣狠狠地砸向地面,房上的雨水沿著屋檐連成一條細線從空中落下,滴落在青石板上,發(fā)出“嗒嗒”的水聲,大概是年齡太過久遠的緣故,青石板上,被砸成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小坑,顯得無比斑駁。

  我看見他輕輕地踏步走向窗臺,一個人靜靜地佇立在窗前,看著風吹折了樹枝,雨打濕了落花。我看見他眼中帶著些許傷嘆與感懷,但更多的是平靜與自然。

  我忽地被驚醒了,我不禁思索我當時又是在什么位置呢?我是那被風吹起的花瓣?是經歷了幾世輪回后從天而降的一滴雨?是他頭上那三千煩惱絲中的一縷?還是……我只是一個物質,沒有情感,沒有靈性,沒有生命。

  再見他時,天氣已經越來越寒冷了,寒冷使天空變得黯淡陰沉。他隨著共試之人一同到城中觀看皇榜,他與其他應試之人不同,他還是一如當時的平靜,安謐,眼中露出自信,他站在榜前細細找著自己的名字,一遍沒有,二遍還是沒有,三遍……一陣寒風吹過,他靜靜地立在榜前,不知所措。身邊不時傳來驚喜聲與嘆氣聲。我遠遠地望著他,發(fā)現(xiàn)他驟然間衰老數(shù)十年一般,眼中流露出傷心與迷茫,我想上前去勸他,卻怎么也穿不透這時空之墻。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表?才子詞人,自是白衣郷相。

  耆卿的才華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當年,我與耆郷,乘一葉扁舟,進京趕考,途經錢塘,他想見一風孫何,但孫何當時已是兩漸轉運使,耆郷一介布衣,想見他談何容易,但耆郷自有辦法,他作《望海潮》一首,使得其在煙花港陌廣為流傳,并使孫何知曉,果不其然,孫何便于第二日親自相見。民間更是夸張,當時流傳有這么一句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怪只怪,在這個開明的時代,仁宗做了一個遺棄賢才之人。

  初,進士柳三變好為謠治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及臨軒放榜(仁宗)特落之曰:“且云線斟低唱,何要浮名。”

  后來,我又見了他一次,他正于煙花巷陌中強顏歡笑,一紅翠向他如此才華為何不去為仕,那一刻我分明看見了他眼中的悲痛,但他仍是強笑道:“我柳三變乃奉旨填詞,圣上讓我填詞,我豈敢不從。”說罷獨自一人哈哈大笑,可那落寞的眼神還是出賣了他。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