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枉凝眉歌詞賞析(4)

所謂“離恨”,實即愁恨、怨恨、憾恨。石頭有被棄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養(yǎng)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淚偏“不自惜”而落,作為寶玉的“知己”,這種“千方百計為之惜”,就是“絳珠之淚,至死不干,萬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謂“春恨秋悲皆自惹”。這說得還不清楚嗎?批書者若未讀過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無從這樣說的。眼淚“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萬苦不怨”,才稱得上真正的“報德”。襲人勸黛玉說:“姑娘快休如此,將來只怕比這個更奇怪的笑話兒還有呢。若為他這種行止,你多心傷感,只怕你傷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頭記》脂批說:“后百十回(原稿回數(shù))黛玉之淚,總不能出此二語。”這就更無疑地證明黛玉最后是為寶玉“不自惜”的“這種行止”所闖的禍而流盡眼淚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寶玉才終身不能忘懷他唯一的“知己”。
說到這里,我們不禁想起了借閱過曹雪芹抄本《紅樓夢》的明義來,他為小說題過二十首絕句,末首說:“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就算明義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從作者或其親友中打聽到后半部情節(jié)的梗概,我們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難明白,詩中用獲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紅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類證據(jù)還很多。
總之,《紅樓夢》的情節(jié)發(fā)展根本沒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現(xiàn)什么“三角”關(guān)系。它始終是把悲劇的產(chǎn)生與封建大家族敗落的原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寫這種風雨驟至的大變故的發(fā)生必然是驚心動魄的一幕,而作者傾注了最大熱情的寶、黛這兩個人物的精神面貌,定會在這場可怕的狂風暴雨的雷電閃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力量決不亞于作者描寫睛雯的“抱屈夭風流”和寶玉的“杜撰芙蓉誄”,因為寫晴雯之死的字只不過是為了寫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罷了。這一點,脂批說,“試觀《證前緣》(原稿寫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們已不能看到這樣的精彩的文字了!這部偉大的小說成了殘稿,這實在是我國文學史上無可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