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底線 你的底線決定你的擁有

有位朋友,離開原來的公司十年后,還時常夢見被過去的老板追殺。如今,她做了老板,有了“追殺”他人的資本,回首來時路,她說前上司絕對不是穿Prada的惡魔,甚或在其他人眼里是還是穿Chanel的淑媛,自己那段噩夢似的經(jīng)歷實在是因為初入職場,缺乏底線,長得就像砧板上的黃瓜——欠拍。
愛默生總結(jié)美國才華橫溢而又行事不端的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信奉的三不原則為:絕不償還任何可能逃過的債務,絕不做任何可以拖到明天的事情,絕不做任何能找到另人替自己做的事情。“正是這些讓他走向了成功。不過,他對自己的親人可完全不是這樣。”
這是一個“壞人”當?shù)赖氖澜。如果你不懂得在某些時候變得冷酷無情,那么,不僅成功會離你很遠,即使要求不高的舒心與平淡也會被壓榨得越來越少,因為你不是黃瓜,不會心甘情愿地被拍成一道配菜。
“可是,人與人之間為什么不可以坦誠相待?”職場失意,情場受傷者往往會含淚吐血地質(zhì)問。坦誠相待固然不錯,但人與人之間更基本的關系是試探底線。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屬于進攻型選手,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坦誠相待,或者說,在試探底線這一工作未完成之前,坦誠相待基本相當于“找拍”。
看看我們周圍,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人換了若干家公司,角色永遠是受氣包,有些人換了若干個男朋友,角色永遠是苦情女主角。為什么遇人不淑的總是她們?演員張靜初在回應拒絕天價陪酒事件時,意味深長地說:“你是什么樣的氣場,就會吸引什么樣的人。”
所謂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因為你的氣場正好吸引這樣的人,甚至是激發(fā)了原本善良的人們心中藏得很深的那一點點惡。人人皆頑劣,誰都希望有機會能欺負一下別人。這個“別人”正好落到你的頭上,因為你沒有勇氣像韋伯斯特或者張靜初那樣說“絕不”。
許多自認為有底線的人,他們的底線是會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個將“男友出軌”定為分手底線的姑娘,事到臨頭卻在糾結(jié)這男人究竟是酒后失身還是主動失身,是他獻身還是別人送上門來。一個口口聲聲無法接受AA制的女子,卻在遇到一個自稱身家千萬卻堅持在約會時與她AA制買單的男人時發(fā)生了動搖,理由是這個男人條件太好了,他也許只是試探我。一個沒辦法接受朋友背叛的人,卻在那個背叛他的朋友一番花言巧語之下重拾了對他的信任,理由是如今碰上個知根知底的朋友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