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wǎng) > 知識大全

女大學生微博成樹洞 你愿意向樹洞宣泄你的負面情緒嗎

2019-09-10 12:33:38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44.jpg

  所謂“失控”大概就是情緒集中爆發(fā)的時候。對于“走飯”來說,深夜是她發(fā)微博最多的時間段。到了深夜,她經(jīng)常要面對抑郁癥帶來的失眠問題。似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讓她失眠:雨聲、饑餓、差一個滿百的粉絲數(shù),以及抑郁情緒。

  其實,抑郁癥患者并不是持續(xù)淹沒在抑郁情緒中的。對于“走飯”來說,電影電視劇和食物就常常能給她帶來一些快樂。她曾寫道,“咬著巧克力看深夜食堂,睡前最佳配達(麥兜語氣)”。不過,抑郁癥也不是這么容易就能治愈的。她也會在媽媽的陪伴下去看醫(yī)生、吃藥。只是,自殺的想法最終還是沒有離開她。

  3276條微博之后,“走飯”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但她或許沒有想到的是,她的微博遺言下的留言區(qū),竟然成為了一個樹洞。

  澎湃新聞在2019年7月16日到8月16日之間收集了這里的53027條留言,希望能更靠近這些被抑郁癥或者自殺傾向所困擾的人群。!--empirenews.page--]

45.jpg

  即使是孤島,也被海水環(huán)繞

  并不是所有來這個樹洞留言的網(wǎng)友都患有抑郁癥或者長期有自殺想法。在9780個主動留言(相對于回復其他留言者)的網(wǎng)友中,有一半以上都只留過一次言。也許他們只是暫時地需要宣泄一下苦悶的情緒。

  不過,仍有許多常來這里的網(wǎng)友真的已經(jīng)把這里當作一個宣泄情緒的安全屋了。在七月中到八月中之間,留言最多的人在這里留下了1684條痕跡。從他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25歲左右的男生。他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他不愿跟別人交流,也不想走出家門,所以大多時候都在上網(wǎng)。他感覺“自己成了一座孤島”,也說過“反正我是見不到二零二零年的太陽了”。

  還有許多人像他一樣。

  2017年,每十萬中國城市居民中就有4.31人因自殺離世。在農村居民中,這個數(shù)字是7.66人。這就意味著,2017年一年,全國有大約8萬人自殺身亡,這比當年因白血病死亡的人都多。更重要的是,雖然我國沒有這方面的統(tǒng)計,但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每一個自殺身亡者背后是二十多個自殺未遂者,而自殺未遂者之后還可能繼續(xù)出現(xiàn)自殺行為,甚至直到完成自殺。

  雖有一部分自殺行為是沖動之下的選擇,但也有很多選擇自殺的人在下定決心之前徘徊許久。就算覺得難過、覺得疲憊,很多人還是會舍不得他們愛的家人、朋友。在這個樹洞里的留言或許就是他們的求助信號。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危機干預研究室主任費立鵬告訴澎湃新聞,給這些人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自我表達的機會對他們是有好處的。不過,單純的自我表達還不夠。費主任在“一席”的演講里曾經(jīng)提到,“自殺者的自我評價很低,所以最需要的是有人認可他們、尊重他們,跟他們有情感交流”。而在這個樹洞里面,大約有10%的網(wǎng)友其實就在做這樣的一件事情。

  這些網(wǎng)友很少或從不主動留言,卻常常回復他人。最熱心的網(wǎng)友在這個月里共給545其他網(wǎng)友寫下了905條回復。雖然有一些回復只是簡單的一句“加油”或者“抱抱你”,她的善意仍獲得了一些反饋。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對她表示了感謝,或者跟她繼續(xù)聊了下去。所有想要幫助別人的網(wǎng)友平均獲得了40%的回復。!--empirenews.page--]

  除了虛擬的擁抱,也需要現(xiàn)實的溫暖

  也許陌生網(wǎng)友給予的支持能給這些有自殺傾向的網(wǎng)友一些溫暖,但自殺干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級心理咨詢師畢玉告訴澎湃新聞,“專業(yè)干預由專門的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yī)師、臨床社會工作者完成,需要很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費立鵬主任也說,他們自殺干預熱線的工作人員都需要接受一年的培訓才能上崗。

  預防自殺熱線是自殺干預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機制,但在中國并不是非常為人所了解。這個機制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收集到的五萬多條樹洞留言中,只有6個網(wǎng)友提到了“熱線”。一個人不喜歡某預防自殺熱線的標語。一個人對之前接聽她電話的接線員表示了感謝。兩個人在考慮向預防自殺熱線求助。而還有兩人打給預防自殺熱線,卻無人接聽。

  除了預防自殺熱線,現(xiàn)在還有一些專業(yè)人士開始借助算法來識別有自殺傾向的網(wǎng)友,希望能夠及時地進行干預,盡可能地避免悲劇的發(fā)生。據(jù)澎湃新聞的英文產(chǎn)品——第六聲(Sixth Tone)報道,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人工智能系教授黃智生從去年7月27日起開始通過他開發(fā)的AI機器人對“走飯”微博下的留言進行監(jiān)測,并評估新增留言的自殺風險。這套算法會給留言進行分類,分別是自殺風險等級的1到10級。風險5級以上的留言會被發(fā)給一些志愿者們,其中也包括不少心理咨詢師。而志愿者們將通過私信進行自殺干預。

  其實,不管是熱線接線員、自殺干預志愿者,還是善良的網(wǎng)友,除了傾聽和鼓勵之外,能給予的最大幫助是鼓勵有自殺念頭的人向專業(yè)人士求助,或者去向真正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家人和朋友尋求幫助——畢竟,一旦真的出現(xiàn)自殺行為,只有這些周圍的人才最有機會拿走自殺的工具或者及時搶救他們。而令人覺得可惜的是,許多人之所以來這里傾訴或許正是因為得不到周圍人的幫助和支持。!--empirenews.page--]

  大約700條留言提到了父母、朋友或另一半對自己的態(tài)度。但他們在這些周圍人那里最多感受到的卻并不是愛和支持,反而是指責、不理解和忽視。

  這些感受對于自殺未遂者會有更大的打擊。費主任告訴澎湃新聞,自殺未遂者比任何一個其他群體都有更高的自殺風險。但自殺未遂者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心。在許多國家,“自殺未遂者如果在綜合醫(yī)院搶救,之后肯定要心理學家給他/她評估”;但在國內,搶救完了可能就讓他/她回家了。他們甚至還常常要面對社會的污名化。

  8月3日,有一個自殺未遂者在樹洞留言:“我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連死都失敗。”她之前自殺被搶救回來后面對的竟是“親戚朋友醫(yī)生的責難”。8月12日,她在自己的主頁上置頂了一條與“走飯”遺言一樣的微博:“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為保護隱私,此條微博略有改動。)

  至今,她的微博仍在更新。這就意味著仍有機會阻止她自殺?墒,抑郁癥和社會污名之下,她又能依賴誰去拉她一把呢?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wyh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