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我的臉該由誰做主?
2019-11-05 09:52:07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澎湃新聞
再者,使用程序和邊界的問題。盡管人臉識別已在諸多領域被應用,但其使用的程序和邊界,至今仍無針對性的法律規(guī)范。比如,一些公共機構出于公共安全考量,率先使用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是否就意味著一般的商業(yè)機構也能夠隨意使用?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何保障?信息采集后的使用范圍和邊界,如何合理界定?另外,正如這起案例中,法學博士的追問:你采集我隱私,泄露誰負責——責任機制不明確。
正因為人臉識別技術存在巨大的安全乃至倫理爭議,不少國家對于該技術的推廣應用都相對謹慎。美國舊金山政府在今年上半年甚至禁止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作為一種發(fā)展趨勢,一刀切叫停未必科學,但避免其被濫用和侵權,卻是必須有的科學態(tài)度。
結合以往的經(jīng)驗,討論該問題時,有必要厘清兩大認知誤區(qū):
一是,提醒正視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問題,并不等于反對技術本身。我們要做的是學會如何更好的使用,而不是絕對排斥。
二是,人臉識別技術已有頗廣的應用,但不宜僅以“存在即合理”來看待。最近幾年,諸多的新技術、新應用得到快速推廣,它除了社會的包容,是否也與相關法律的不夠完善有關,乃至是否是建立在某種“弱隱私權”的基礎上,值得我們嚴肅審視。
技術越先進,越需要有匹配的安全防御系統(tǒng),以遏制其“弊”的一面和濫用的可能,否則就有可能打開“潘多拉魔盒”。人臉識別技術同樣如此。不妨把此次訴訟,當作合理界定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邊界、推動相關法律規(guī)范出臺的一次契機。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zhaoy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