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怎么變得這么厲害 揭諾貝爾獎進化史

2017-10-12 08:09:58來源:四海網(wǎng)生活頻道綜合

  獎金也可以給公眾提供一種具體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那些艱深難懂的科學發(fā)現(xiàn),凱爾斯特蘭德說。他曾寫過一篇論文,討論諾貝爾獎怎樣變成了溝通科學和社會的橋梁。這些錢告訴公眾們這些獎項十分重要,他說,那么獎項的得主也一定是舉足輕重并且值得關(guān)注的。”

  黃金光環(huán)為它帶來最初的口碑,但諾獎最終也因選出了著名的得獎者而獲得了聲望。這種聲望是由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項評審團建立的方法取得的。凱爾斯特蘭德說,當時學院成員對于成為世界關(guān)注的焦點而感到緊張。1897年,諾貝爾的遺囑公布之后,紐約時報曾預言這個獎項給瑞典帶來的麻煩遠多于榮譽——一定會陷入各種偏心的指責中。為了避免選出錯誤的人選遭嘲笑,評審團決定從國際科學界征集推薦。

  那一年,以及接下來的每一年,每個獎項都有一個五人委員會,征求并評審數(shù)千份提名。“非常清楚的是,他們會做出仔細的調(diào)查,并從給出提名的人那里獲得大量信息,”祖克曼說。經(jīng)過嚴密刪減,委員會將一小批甄選結(jié)果移交給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化學獎和物理學獎)或者卡羅林斯卡學院(負責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由他們最終決定這一年的獎項歸屬。

  這個系統(tǒng)讓委員會能夠清楚地感受到科學界的想法,同時也允許委員會成員在設立選擇標準時盡可能誠實。“評估結(jié)果保密50年,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寫下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擔心別人看到。”nobelprize.org網(wǎng)站總編阿格尼塔·瓦林·列文諾維茨(Agneta Wallin Levinovitz)這么說。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特約會員wjianyu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文圖內(nèi)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