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代步車”上演“生死時速” 監(jiān)管仍是難題
劣質
除了身份成謎和時常上演“生死時速”外,車輛的制造生產,也存在不少隱患。
近日,央視探訪過一家制造商,情況觸目驚心。
“前面一個門面房賣車,后面搭個棚子造車。用鐵皮打造的車身占據市場主流。用來包裹車身的鐵皮,厚度最多不超過2毫米,且沒有經過任何安全測試。”
廠商稱,“里面這些電機啥的都一樣,就是殼子不一樣”。只要仿著車殼,就能做出車來。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專家黃永和說,近年來,中國低速電動車生產和市場規(guī)模無序擴張,生產企業(yè)數量已超過百家,產銷規(guī)模已超過百萬輛。
但是多數低速電動車產品,并不符合現行機動車安全的技術標準要求,生產企業(yè)也不具備機動車生產資質。
無牌無證無保險的老年代步車們,大搖大擺地上路通行,給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帶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zhàn)。
良方
那該怎么辦?
不少行業(yè)人士建議,老年代步車劃歸什么領域,要如何監(jiān)管,一定要明確起來。此外,車輛生產標準、登記管理、駕駛人培訓、制定保險制度等方面,也要下功夫。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的學者們,給了新鮮觀點。他們認為,不妨從老年人駕駛能力和道路設計方面入手。
如果能對反應速度和處置能力進行定期檢測,篩選出合格駕駛人員,那駕駛安全性不就更有保障了嗎?
如何檢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劉東等學者說,可以采用模擬駕駛器,進行交通信號辨認試驗。
試驗的主要目的,是檢測老年駕駛員的速度估計、復雜反應判斷誤反應次數、操縱機能誤操作次數、夜視力、動視力、深視力等指標。
要是條件成熟,可以將老年人的醫(yī)療記錄,與從事老年駕駛人體檢工作的檢測記錄相關聯。
當發(fā)現身體狀況不符合駕駛要求,就及時通報交通管理部門,勸駕駛人暫別駕車生涯。
學者們還建議,不能只盯著老年駕駛人。他們的駕駛能力固然重要,但外部環(huán)境的輔助,也必不可少。
美國聯邦公路局有個妙招。它對交通標志、標線進行了調整,所有標志和標線都簡單明了,而且組成要素間距大。
此外,一律使用形象化符號,且符號、文字與背景色之間保持最大對比度。這樣的交通設施設計,充分照顧到了老年駕駛人的特性,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
隨著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安全駕駛顯得越來越迫切。
不少歐美國家已將“維護、保障老年人交通安全”提上了政府的議事日程。從亞洲來看,鄰國日本也將“老齡者交通安全對策”列為重要課題。
從這個角度看,“老頭樂”樂不出來,也為我們敲響安全出行的警鐘,提示我們,在交通規(guī)劃與設計方面,兼顧效率和公平,需要結合老年人的出行特征,設身處地進行設計和管理。
這不僅是為老年人的福祉考慮,也必將提升中國道路交通管理能力的升級,讓更多人安全出行、平安回家。